热点关注

十年践行,绿色低碳生活蔚然成风

发布时间:2022-10-10 14:38 来源:中国环境报 阅读: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,对绿色发展、绿色生活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安排。

“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”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,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”“培育绿色生活方式。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”……

十年来,党和国家从上到下,完善生活方式绿色化顶层设计,持续加大生态环保宣传教育力度,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,构筑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,推动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在各行各业生根发芽,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切实提升。

如今的中国,绿色理念深入人心,绿色生活已成风尚。

完善顶层设计,生态环保理念深入各行各业

《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》指出,生活方式绿色化涉及各行各业、千家万户,是一个社会转变过程,需要从改变消费观念、制定政策制度、推进全民行动和完善保障措施等多方面协调推进。

十年来,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,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成为各个行业、各个领域的行动自觉。顶层设计不断完善,部门协作持续加强,保障措施不断推出,生活方式绿色化基础日渐夯实——

顶层设计不断完善。2020年3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司法部印发《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》;2021年2月,国务院发布《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》;2021年10月,中办、国办发布《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》……一系列顶层设计,指向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、绿色设计、绿色投资、绿色建设、绿色生产、绿色流通、绿色生活、绿色消费。

部门协作持续加强。生活方式绿色和宣传联动机制建立。一系列新规由多部门联合编制印发,如《绿色出行行动计划(2019—2022年)》由交通运输部、中央宣传部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2部门共同出台;《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(试行)》,由生态环境部、中央文明办、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编制。一系列重大活动也由多部门协作完成,如“美丽中国,我是行动者”主题实践活动,由生态环境部、中央文明办、教育部、共青团中央、全国妇联共同推动开展。

保障措施不断出台。各行业、各领域纷纷制定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标准,对绿色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持;开展绿色信贷,对积极采用先进节能技术、有利于绿色消费的项目,给予专项资金补助、税收减免。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、支持城市发展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租赁系统等。

十年来,宣传力度不断加大,生态文化不断培育,绿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,全民参与的绿色行动体系日渐形成——

一项项行动计划密集推出,生态环保理念深入各行各业。

绿色生活创建活动进机关、进家庭、进社区、进学校、进商场,工作深度、广度拓展至每个社会细胞;“美丽中国,我是行动者”主题实践活动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企业、进农村,在生产生活中落实、落细、落小,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,外化于行。

一部部法规完善出台,规范标准体系逐步建立。

《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》发布实施、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》修订出台,让实现垃圾分类有法可依,让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工作有目标、有章法;《反食品浪费法》用法律之剑惩治“舌尖上的浪费”,通过立规矩、明责任、兴风尚,为根治社会顽疾提供充足法律依据……

《水效标识管理办法》应运而生,让推广高效节水产品、提高用水效率有依据、有方向;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修订实施,重新构建安全耐久、健康舒适、生活便利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宜居五大评价指标体系,推动绿色建筑转型提升,更加注重品质,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。

2020年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,公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达到了89.5%,比2017年提高了10.7个百分点。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也显示,公众对生态文明高度认同,关于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认识发生重大转变,约55%的公众认为保护环境会带来很多新的经济机会,前景会越来越好。

踊跃参与行动,绿色低碳生活蔚然成风

“‘取之有度,用之有节’,是生态文明的真谛。我们要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拒绝奢华和浪费,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。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践行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反响。

十年来,人们从点滴小事做起,在衣食住行等方面,践行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,让绿色低碳成为新时尚:避免餐饮浪费,积极参与垃圾分类,少开车多坐公交,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一些,人走灯灭节约用电等,文明健康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新风扑面。

——积极参与光盘行动,纠治舌尖上的浪费

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,多次强调要“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”,制止餐饮浪费行为。

近年来,节约粮食、避免餐饮浪费已成新风尚。在“供给侧”,餐饮行业出台各种引导办法,推出半份菜、小份菜设计,提示消费者适量点菜,建议顾客打包带走剩菜等;在“需求侧”,“光盘行动”成为新推崇,“以前请客吃饭总要多点菜,怕客人不够吃,我们没面子。现在观念变了,谁不光盘才最没有面子咯!”家住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的市民龚南英说。

——垃圾分类,让资源变废为宝

美好生活是什么样?在上海市徐汇区凌云街道梅陇三村楼组长陈文娟眼里,是小区垃圾分类取得新突破,获颁“垃圾减量优秀楼道”;在贵州省铜仁江口县太平镇快场村村民心中,是“希望房前屋后没垃圾,不然一到夏天就臭烘烘”。

垃圾分类是民生“关键小事”,也是绿色发展大事。通过在垃圾车上安装小喇叭等,创新宣传形式,不断普及垃圾分类知识,十年来,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、逐步启动、成效初显。据统计,全国已有200余个地级市启动垃圾分类工作,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覆盖7700多万个家庭。

——绿色出行,你我共行

“‘骑时’的快乐很简单。”实现3公里通勤低碳出行的福建厦门市民赖婷思说。“超静音、超平稳、超省钱、不限号、不限行,在北京很方便。”购买了新能源汽车的不少北京市民说。

近年来,我国许多城市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,大力调整运输结构,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使用,绿色出行环境持续改善,绿色出行氛围更加浓厚,绿色出行习惯逐步形成。

不独如此。

一水多用、人走关灯、双面用纸、旧衣回收等节约资源的好传统再度流行,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、避免过度包装、自备购物袋等更是融入人们的点滴日常。

尤其是随着我国“双碳”目标的提出,“低碳”更成为人们追求的社会新风尚。

在手机点餐时,下意识选择不配送餐具;在睡前查看微信步数时,把步数捐给公益项目;倡导无纸化入住、线上缴费等,这些看似并不关联的行为,背后都有着共同的逻辑——节能减排,低碳生活。

有调查显示,近五年来,在生活消费、线上购票和在线医疗3类微信支付应用场景下,用户通过节约纸张产生的碳减排总量为18.82万吨,通过线上生活缴费减少出行的减碳量合计为334.61万吨。

如今,借助“互联网+”、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,绿色低碳更是产生了许多新“玩法”。

旧衣回收有了新途径。人们可以通过手机APP提交申请,邮递出去或者回收机构上门收取,绿色行动变得愈发方便高效。

碳普惠平台陆续上线。平台让用户可以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转换成碳积分,兑换一些商品或折扣券,减碳行动对于市民不再抽象、遥远。

2020年关于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的研究报告显示,中国居民不仅对“低碳”有了较高的熟悉度和认同度,能够从“责任”和“利他”的角度看待低碳行动,而且已经逐渐开始建立起“低碳”和“高品质生活”之间的关联,有越来越多的人尝到了绿色化的生活甜头。

当然,生活还可以更“绿”。绿色生活,就像沁人心脾的阳光雨露,折射出美好的图景。面向未来,每滴微小的水珠,都将汇聚成绿色生活的大潮。

全民共建共享,美丽中国汇聚强大合力

“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、建设者、受益者,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、局外人、批评家,谁也不能只说不做、置身事外。”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,为生态环境全民共建共享擘画了方向。

注重激发群众有序参与力量,构建美丽中国全民行动体系,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鲜明特色。

——推动环保设施公开,搭建企业与公众沟通桥梁

公众更便捷地走进环保设施单位。启动并稳步推进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,四批名单向全国公布,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向公众开放的设施单位达到2101家,越来越多的从前“闲人免进”的环保设施单位,现在变为向市民开放的“城市客厅”。

——拓宽渠道、搭建平台,引领公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

捡拾垃圾、巡河护林、环境公益诉讼、保护生物多样性……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成为公众志愿服务意愿的第二位选择,丰富多样的服务实践在全国开展,39.33%的群众曾经参与其中,志愿者身影在各个领域频繁现身。

——倾听群众呼声,维护公众环境权益

一位热心市民通过北京市生态环境局有奖举报平台,反映某无名作坊排放废水,经调查核实后,获得5万元奖励。真金白银的奖励,体现了政府部门鼓励公众踊跃参与共建美丽中国的真心实意。

2016年—2019年,全国“12369”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共接到举报案件200余万件。有举报、必受理,事事有着落,件件有回音,不仅群众的环境权益得到全面维护,而且对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。

——发挥榜样力量,树立良好道德风尚

生态环境部每年聘请10位社会各界代表担任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,组织“美丽中国,我是行动者”百名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、十佳公众参与案例等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,举办生态环境志愿服务论坛,弘扬志愿服务精神,以榜样示范带动更多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,使崇尚生态文明成为良好道德风尚。

如今,公众更频繁地参与生态环境宣教活动。线上线下,环境宣传和环保实践活动日益增多,尤其是在六五环境日、国际生物多样性日、全国低碳日等重要时间节点,一波波声浪响彻神州;生态文明教育馆、环境教育基地、环保主题航班等在全国遍地开花。

环保组织扎根一线,调研、实践、监督,高效精准地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。同时,通过绿色供应链、绿色金融、公众参与等方式,撬动一批大型企业履行自身环境责任,实现绿色发展。

从“盼温饱”到“盼环保”,从“求生存”到“求生态”,随着参与途径和平台的拓宽、形式和手段的丰富,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,把自己摆进建设美丽中国的大局中,政府、企业、公众共治的格局正在形成。

“纤纤不绝林薄成,涓涓不止江河生。”

回眸过去,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,中华大地一幅蓝天白云、繁星闪烁、清水绿岸、鱼翔浅底的瑰丽画卷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徐徐展开;

展望未来,“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,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,生态环境基本好转,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”的远景蓝图已经绘就。

让我们行动起来,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践行者。随着越来越多人选择践行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,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、生态更美好的美丽中国指日可待。